【文汇报】103岁上海最年长院士沈善炯:他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金霉素量产国

3月26日22时10分,上海最年长的院士——10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与世长辞。

这位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回国报效的爱国科学家,通过理论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金霉素产量,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生产金霉素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对先生的辞世万分惋惜:“又一位科学大师悄然离我们而去,我们失去了一位科学活化石,这是科技界的巨大损失。”

“国家给我的太多,而我为国家贡献的太少。”这句话沈善炯经常挂在嘴边,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对此印象深刻。

为了新中国站起来,“一定要回来!”

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的金霉素眼药膏,可谓是千家万户的常备药品。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金霉素的生产却被国外厂家所垄断,市场价格完全操纵在美国手中。

1950年8?,33岁的沈善炯在美国加州理?学院?物系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威斯康??学的聘书,和100多位中国留学生?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准备回国。回国途中,沈善炯在日本被扣留,但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回来!”

回国就是要为新中国站起来做贡献,而实现抗生素国产化,改变我国缺医少药的状况,成了他最大的心愿。自1950年起,我国开展大规模抗生素研究工作。沈善炯一回国,就全身心投入到金霉素的研制中。

受到一次学术会议报告的启发,沈善炯发现初期培养环境对金霉素的产量影响极大。1954年,他在《实验生物学报》上最先发表了我国关于金霉素研究的论文,随后又培育出了高活力的菌株,解决了金霉素生产的关键问题。

1957年,国产金霉素通过了临床试验,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次年,沈善炯参与指导的华北制药厂全线投产,成为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意大利之后,全球第四个能够量产金霉素的国家,彻底打破了美国对抗生素的垄断。

一生痴迷科学,耄耋之年仍坚持带学生

除了金霉素的贡献外,沈善炯在链霉素合成、大肠杆菌和链霉菌的生化研究上,也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1973年初,56岁的沈善炯着手组建生物固氮研究组,决定迎头追赶已突飞猛进的分子遗传学,开展相关课题工作。

仅用了短短三年左右,沈善炯带领的课题组就发现了新的固氮基因,1977年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后,很快引起国际关注,这也成为遗传学在中国学术界复苏的标志。经过几年的奋起直追,沈善炯领导的分子遗传研究室就跻身当时全球生物固氮研究的几大中心之一。

沈善炯一生痴迷科学,耄耋之年仍坚持带学生。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彦章是在沈先生83岁时拜入其门下的。她回忆说:“直到90多岁,先生还坚持一周去三次实验室。每当我们为课题进展不顺而情绪低落或烦躁时,他的话经常能让我们感到峰回路转。”

“任何时候,先生总给人以恬淡平和、平易近人的感觉。”王彦章记得,沈善炯在实验室的日子,每年聚会也会叫上实验室保洁阿姨,如同一家人。

“我们尊敬先生,更爱先生。”在沈善炯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只能在自家房间里踱步。学生去看他时,经常会摸一摸他的手凉不凉,也会走到他听力较好的那一侧,大声说话,方便他听到。

“因为记忆不断退化,先生会让来访者在一个小本子上写下名字,自己慢慢回忆。”王彦章说,那时的沈先生仍然会用自己的留学经历激励后辈,让年轻人珍惜现在的教育和科研环境,更要将优良学风一代代传下去。

文章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kjwz/20210328/397771.html